2024/2025 年,港大新入学学生共有19,005 人。其中本科生4,860人,男女比例为1:1,非本地生占比33.9%。
2024/2025年,港大就读学生共42,330人。本科生有19,038 人,男女比例0.9:1,非本地生占29.6%。
2023 / 2024 年,港大毕业生共 15,229 人。本科毕业生 4,050 人,男女比例 0.8 : 1,非本地生占 22.1%。
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呈现出结构性的提升:2024年港大的招生数据显示,总录取规模逆势上扬 13.2%,非本地生源占比突破历史新高,达到了 66.3%。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非本地本科生源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:从2022年的29.5%下滑到2023年的25.5%后,2024年强势反弹8.4 个百分点,达到33.9%,创下了近年来的最大年度增幅。
21/22至24/25学年期间,香港大学中国内地学生在读人数持续增长。24-25年度,内地学生在港大就读的人数为19,326人,占非本地学生总数的86.3%。其中,本科生3,677人,占非本地本科生比例为 65.2%;修课式研究生12,149 人,占非本地修课式研究生比例达94.2%;研究式研究生3,500 人,占非本地研究式研究生比例为90.9%。由此可见,内地学生在港大非本地学生群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。
从 2021- 22学年至 2024-25学年,香港大学中国内地本科生就读人数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,分别为 2,487 人、2,887 人、3,180 人、3,677 人,这四年间人数在稳步增长。
未来,港大内地本科生就读人数大概率会继续增加。一方面,内地家庭教育投入的意愿增强,经济支持能力也在提升;另一方面,由于国际局势和政策的变动,很多申请欧美的学生也可能会转向申请港校。
火爆的申请背后是残酷的筛选机制。2024年香港大学收到非本地申请超2万份,最终仅录取1200 人,整体录取率低至6%;其热门专业“文理学士(设计+)” 更是创下35:1的竞争比,2024年仅1人突出重围。港科大、港中文等院校的商科、计算机专业申请量同比激增 40%,录取标准水涨船高。
除学术硬指标外,文书质量、竞赛经历、社会实践等 “软实力” 权重已提升至 40%。
2024年港校新增的“多维度评估系统”显示,获得面试资格的学生中,83%拥有国际竞赛奖项或国家级科创项目经历。
身份规划前置化:从 “升学” 到 “移民” 的双重布局。香港 “高才通”“优才计划” 取消年度配额后,2024年通过家庭身份规划提前为子女铺路的案例激增200%。数据显示,2025年内地学生占香港非本地生源比例已达84.3%,许多家长通过 “父母拿身份—子女以本地生通道升学”的策略,规避激烈的非本地生竞争(本地生录取率约 25%,远超非本地生 6%)。
大湾区教育一体化:分校模式激活 “留港就业” 新路径。港中文深圳、港科大广州等大湾区分校的毕业生,凭 “双校区学习 + 香港校本部学位”优势,可直接申请IANG签证留港工作。2024年此类学生留港率达92%,带动 “深圳读书 — 香港就业” 的跨区域升学模式爆火,相关专业申请量年增 150%。
专业选择从“趋同”到“多元”:复合学科成新风口。传统商科申请占比从2020年的65%降至2024年的42%,取而代之的是跨学科与应用型学科:“设计 + 商业”“环境管理与数据科学” 等交叉课程申请量激增300%;STEM领域中,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专业持续领跑,录取学生中70%拥有数学建模、机器人竞赛等背景。
面对 “申请人数破 7 万” 的预判,申请者需构建 “三维竞争力”:学术锚定:高考目标瞄准省控线 140%+,国际课程生确保 A-Level/IB 成绩超出专业要求 10%;背景差异化:聚焦 “学科竞赛 + 科研 / 实习” 双主线,避免同质化活动(如传统商赛参与量下降 30%,取而代之的是 AI算法开发、碳中和调研等项目);
政策红利利用:关注“香港 DSE 考试”“国际生通道” 等多元升学路径,提前布局家庭身份规划以享受本地生配额。
从“增量时代”转入“存量竞争”,香港本科升学已从 “机会导向”转向“实力比拼”。对于志在赴港的学生而言,唯有精准把握政策风向、打造不可替代的个人标签,才能在这场激烈的升学战役中占得先机。